欢迎来到开州爱尔阳光眼科医院,咨询热线:023-52012110

建老百姓满意的专业眼科医院/共享全球眼科智慧

当前位置:首页 > 诊疗科室 > 屈光矫正 > 正文

角膜屈光手术发展史!

20220401105031265.jpg

  角膜屈光手术发展充满不断的实践、探索、发现和对提出的理论 再应用的过程。早在16世纪,著名意大利科学家和艺术家列奥纳多 达 芬奇(Leonardo Da Vinci , 1452—1519 )就对人眼屈光不正的来 源进行了探索,17世纪初叶(1619年),由于著名的眼科学家 Scheiner实现了对人眼的测量,使人们开始了解到人眼前部轮廓对视 觉矫正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后来角膜屈光手术的基础。1869年 Snellen提出应用手术可能会矫正屈光不正的设想,而真正实现者是 挪威著名眼科科学家H. Schiotz (图1-1 ) , 1885年,他首次应用角膜 横向切开来矫正白内障术后出现的散光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从而 实现了Snellen的设想。之后,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矫正 散光的手术方式,例如:在角膜交叉于陡峭子午线的直行切开的T- cat手术(William Bates , 1894)、全层角膜厚度切开矫正散光术 (Faber, 1895).对应陡峭子午线前部角膜切开矫正散光(Lucciola , 1894 )等矫正散光的手术方式。

  荷兰的物理学家Leendert Jan Lans是角膜屈光手术的重要奠基人 之一,1896年他首次提出并报道可以通过改变角膜形状矫正近视等 屈光不正,不仅对角膜切开手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阐明了角膜前 部基质切开可使角膜变扁平的原因,对手术基本原理进行了非常系统 的研究,同时还提出了可以通过改变角膜切开的方向、数目和形状以 及深度来控制手术效果等,是后来角膜屈光手术的基础(图1-2 ),并 且通过角膜组织皱缩使之成型也是他最早提出的。1930年,日本的 Tsutomu Sat。医师观察到圆锥角膜患者后弹力层破裂可使角膜变平, 提出对角膜后表面及后弹力层进行放射状切开的设想并于1939年将 其应用于临床,但由于该技术是在角膜后表面做切口,可能会使角膜 内皮功能失代偿形成角膜水肿而未能广泛开展。直至1974年,前苏 联著名的眼科学家Svyatoslav N. Fedorov (或Fyodorov )等第一次在 角膜前表面非光学区做角膜非穿透性放射状切开(radial keratotomy , RK ),避免破坏角膜内皮,手术获初步成功,之后该手 术风行一时并不断改进,特别是引入美国后,手术刀片由最初的剃须 刀片被钻石刀取代,更多的辅助检查设备和切口深度计算系统等被引 进,手术切口的条数逐步减少、长度也逐步缩短,形成"迷你"RK 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radial keratotomy )。但后来进行的一项研究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radial keratotomy , PERK )显示虽然该手 术可矫正屈吹正,但也可产生一些磁处理的并发症,丽期的稳 定性亦受到质疑,特别是后来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出现, 该手术临床应用明显减少,但毕竟是现代屈光手术重要开端之一。

  在角膜屈光手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伴随着眼内晶状体植入矫正无晶状体后的高度远视(1948年,Ridley )以及人工晶状体的植入 矫正屈壮正的发展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瞬间,因观察到皇家空 军飞行员眼部受伤后塑胶异物进入前房W引发过多期后,Ridley 医师开始了眼内晶状体的实验,并从此诞生了眼内晶状体植入矫正屈 江正的手术方式。

  1949年 Jose Ignacio Barraquer Moner医师(希腊人,后移居哥伦 比亚,上图)有感于眼内植入物,尝试将角膜进行板层移植发现可 矫正圆锥角膜引起的高度近视,提出了通过角膜板层手术改变角膜形 状以达到矫正屈光目的的设想,他认为,此类手术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是“增加组织"方法,一是“去除组织"方法。"增加组织”方法 可将同源组织植入,为此计算出增加组织的角膜厚度与欲矫正屈光度 的关系,称为Barraquer法则。"去除组织"方法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实现:一是将切下来的包只做部分切除后重新放回角膜。或是艇角 膜浅层制作角膜瓣,然后在其深层组织做切除,后者也称为原位(in situ )手术。1963年Barraquer首次尝试了通过磨镶角膜使其改变角膜 曲率以矫正近视的方法,即角膜磨镶术(keratomileusis ) , mileusis 源于希腊文,意为雕刻之意,最先是近视治疗(myopic keratomileusis , MKM ),是角膜磨镶术的雏形及后来出现的准分子激 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基础。无论是"增加"还是"去除" 方式,此类手术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矫正的手术区域接近棚由处螃视 轴上,因而屈光矫正预测性和光学矫正效果较改变周边形态手术更 好。

  角膜磨镶术中的角膜切除最早是应用刀片切除一定厚度的角膜板 层,后来为了较好地保证角膜形状先冷冻切下的角膜组织,然后用冷 冻车床车削成一定形状和厚度的透镜再缝于角膜板层。此间还出现过 应用已车削好的透镜放于角膜表面的Epikeratoplasty技术,但因为准 确性不高已不再应用。早期对角膜的切割是手控制的,Barraquer医 师研制了最早的微型电动角膜板层刀,包括刀头、吸力环和了解术中 眼压的压平眼压计。1987年Luis Ruiz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应用自动的齿 轮转动进行角膜板层的切割,根据屈光度的不同切除不同深度角膜板 层,形成自动角膜板层成形手术(automated lamellar keratoplasty , ALK)。虽然此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但是预测性还不是很强,术后也 存在一些并发症,但毕竟又向现代屈光手术iSfi了一步。

  在此期间还有尝试应用热效应使角膜胶原纤维皱缩的热成形技术 (thermal keratoplasty ),例如应用镇铭铁合金探头在近周边角膜基质 做放射样治疗产生热效应,以及后来应用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 激光、铝银(ytterbium-erbium )激光、锐激光(Ho : YAG )等激光 的热成形手术,均因效果不稳定而未能广泛应用。而准分子激光的应 用是现代屈光手术的开始。


医师团队

陈茂盛 主任医师

王一 主任医师、教授

何勇川 副主任医师

周奇志 主任医师、教授

张敏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郭红建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许建涛 主治医师

汤云霞 主治医师

冯庆碧 主治医师

黄正 副主任医师

关于爱尔/about eye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是中国及全球范围医院规模和医疗能力领先的眼科医疗集团,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在中国内地和欧洲拥有3家上市公司(中国深圳:爱尔眼科,300015;西班牙:CBAV;新加坡:40T),眼科医院及中心数量达800余家,其中中国内地600余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90余家,东南亚12家,年门诊量超过1500+万人。

开州爱尔阳光眼科医院成立于2012年,是爱尔眼科医疗集团在开州开设的一家以全眼科疾病治疗为专业的大型连锁眼科医院,眼部治疗全面、严谨,能根据每个人眼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也只有专业的医院才能在技术和设施设备方面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要,保障眼部健康和安全,并让每一位患者放心的接受治疗。

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屈光手术、斜视及儿童视光、眼表泪道病、验光配镜等7个科室,以及特检科、超声科、检验科、药剂科等5个临床医技科室,诊疗项目涵盖眼科全部细分领域,为广大眼疾患者提供高品质的眼科医疗服务。